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86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20篇
  195篇
综合类   264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80篇
畜牧兽医   121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61.
黑荆树种源和家系的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荆树(Acacia mearnsii)是原产澳大利亚的优良速生多用途树种。20世纪50年代作为优良的栲胶原料引入我国(贺近格等,1991),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成为重要的栲胶原料资源,近年来,该树种  相似文献   
862.
徐霞  张智才  张勇  田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77-20279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生物量季节动态。[方法]于2008年生长季(5~10月)期间,分别测量了针茅群落、羊草群落和农田3个不同地表覆盖状况下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结果]地上生物量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羊草、针茅和农田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87.91、117.05、193.59 g/m2;3个样地植物根系总生物量在7月最高,针茅、羊草和农田样地分别为1 683.9、1 601.9、513.9 g/m2;植物上层根系0~15 cm/植物下层根系15~30 cm的生物量比率最大的是羊草,针茅次之,农田最小。[结论]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3.
宋晓猛  孔凡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63-8565,8572
以沂河临沂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对1951-2002年的水文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降雨量变化不明显,多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很大,呈下降趋势,且径流演变规律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规律,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1951-1959年为自然因子影响阶段、1960-1975年为过渡阶段和1976-2002年为人类影响活跃阶段)。最后在定性分析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作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其对径流演变的影响贡献率呈增大趋势,于第2阶段开始显现,第3阶段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64.
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程  董文倩  郑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3-10305
[目的]探究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随季节变化的规律,进一步研究油松针叶耐严寒酷暑生理特性的机制。[方法]以1年生油松针叶为试材,分别在春、夏、秋、冬季节采样,并结合温度胁迫处理,定量分析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的组成,测定油松针叶细胞膜透性。[结果]①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的种类有:硬脂酸(18∶0)、棕榈酸(16∶0)、十四烷酸(14∶0)、油酸(18∶1)、亚油酸(18∶2)、亚麻酸(18∶3),其中,棕榈酸占饱和脂肪酸的71.00%,亚麻酸占不饱和脂肪酸的75.40%;②油松针叶细胞膜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冬季最高,为61.19%,春季开始减少,夏季最低,仅51.78%;③与对照相比,-18℃处理条件下,膜透性上升了27.60%,细胞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上升了26.35;30℃处理条件下,膜透性上升了20.8%,IUFA下降了8.39。[结论]油松针叶细胞膜IUFA与温度有明显的线性负相关性,R2=0.9889。  相似文献   
865.
松嫩草原放牧地主要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增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优良草场之一,本文采用收获法对松嫩草原牧场羊草,小獐茅、马莲,虎尾草,碱蓬,百里香,针蔺,野古草8个群落地上生物量增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地上生物量除针蔺群落在7月外,其余7个群落均8月达到高峰值,季节动态呈单蜂型,均符合逻辑斯蒂曲线。绝对增长速率和相对增长速率的季节动态亦呈单峰型,无在生物量呈高峰值前为正。  相似文献   
866.
柱花草和苜蓿抗氧化系统及光合作用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热带和温带牧草对温度胁迫抗性差异的生理机制,本文比较研究了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叶片抗氧化系统、可溶性糖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柱花草在冬季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苜蓿MDA含量在夏季升高;柱花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越冬前和越夏前升高,苜蓿SOD活性在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柱花草和苜蓿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越冬前均升高,但柱花草春夏季维持稳定,苜蓿CAT活性夏季升高;柱花草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全年较稳定,苜蓿的APX活性在春夏季不断升高;柱花草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越冬前、后均升高,而苜蓿只在越冬前升高,越冬后维持稳定水平;柱花草和苜蓿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越冬前均积累,柱花草积累高峰出现得较晚,且在越冬后再次大量积累,苜蓿在越冬前就大量积累,更有利于提高抗寒性;柱花草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NPQ)在冬季有一定程度降低,PSⅡ光化学量子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荧光猝灭(qp)等叶绿素荧光参数明显降低,苜蓿Fv/Fm、ФPSⅡqp等参数较稳定,但NPQ在春夏季不断降低。这说明,柱花草和苜蓿抗寒和抗热性的不同与其抗氧化系统、可溶性糖和PSⅡ季节性变化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67.
海北高寒湿地地气长、短波辐射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4年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北高寒湿地长、短波辐射以及地表反射率(A)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占太阳总辐射(DR)比例(η)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北高寒湿地长、短波辐射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DR在12月最低,4月最高。PAR在12月最低,7月最高。受下垫面性质影响,反射辐射(UR)和A在1~2月明显大于其他季节,7~10月小,A在植物生长季节的5~9月平均值为0.172,年平均值为0.299。地面长波辐射(DLR)、大气逆辐射(ULR)和净辐射(Rn)的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最大值出现时期则不同,DLRRn均出现在6月,而ULR出现在8月。地面有效辐射(ELR)无明显的季节变化。η的季节变化比较弱,7月最高值为0.434,1月最低值为0.316,年平均值为0.40。  相似文献   
868.
王成杰  周禾 《草地学报》2007,15(1):100-101
随着草原群落组成及其营养特性的变化,放牧家畜对牧草的利用率和甲烷气体排放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研究对锡林郭勒草原的牧草种类组成和品质的变化及其对绵羊瘤胃的消化代谢以及甲烷气体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69.
张晴  田元勇  姜明慧  刘俊荣 《水产学报》2020,44(11):1883-1892
为探究虾夷扇贝原料特性的季节差异,分别对春(4月)、夏(7月)、秋(10月)和冬(1月)产活品虾夷扇贝的商品属性及闭壳肌ATP与ATPase分布进行了分析比较;以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 ,Mf)-Ca2+ATPase活性为检测指标,重点探索闭壳肌蛋白热稳定性的季节性差异,并对闭壳肌两种肌肉即横纹肌与平滑肌的蛋白热稳定性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春季虾夷扇贝最肥满,生殖腺占总重的比率高达6.96%,其他三个季节仅为1.79%~2.95%。主要可食部位闭壳肌的蛋白质、脂肪和ATP含量的季节性差异都不明显,闭壳肌富含蛋白质,含量占干基75%~80%,脂肪含量很低,仅为0.63%~1.00%;值得关注的是,在春和夏两个季节闭壳肌总糖含量分别为11.14%和13.84%,显著高于秋冬两季,,而冬季含量最低,仅为2.67%。横纹肌ATP含量在各个季节都高于平滑肌,二者分别为4.3-5.0 μmol/g和1.2-1.6 μmol/g;横纹肌与平滑肌的ATP及其关联物含量的季节性差异均不明显;此外,横纹肌与平滑肌具有相似的热稳定性,在30℃和35℃下加热30min后,Mf-Ca2+ATPase活性均并未有显著变化,而40℃加热Mf-Ca2+ATPase酶活开始降低,45℃酶活下降加剧,50℃加热10min内二者的Mf-Ca2+ATPase活力均丧失殆尽。春季虾夷扇贝的肌肉蛋白热稳定性最差,其横纹肌与平滑肌Mf-Ca2+ATPase易于失活,且横纹肌失活速率略高于平滑肌;秋冬和夏季则差异不大;研究还发现,肌肉蛋白Mf存在两种热变性速率,推测在虾夷扇贝闭壳肌蛋白中具有两种稳定性不同的肌球蛋白,尚需进一步分析探明。  相似文献   
870.
Diurnal varia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2) and total ammonia production in Atlantic salmon post‐smolt were studied at different water flow rates. The experiment comprised four groups each with two replicates representing specific flow levels of 0.5, 0.4, 0.3 and 0.2 L kg?1 min?1. During the first diurnal cycle, the sea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eight times during 21 hr. In the second diurnal cycle, six samplings were performed during a prolonged sampling period of 35 hr. The highest CO2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lowest water flow group (0.2 L kg?1 min?1) between 4 and 10 p.m. for the first sampling period and at about 2 p.m. for the second sampling period. The overall real CO2 production rates were in the range 1.7–5.5 mg kg?1 min?1 including diurnal variation in all groups for both sampling periods. In general, a second‐order polynomial model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water flow and real mean CO2 production rate (p < 0.001).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 occurred around 7 and 8 p.m. in all groups and was highest for the 0.2 L kg?1 min?1 group for both sampling periods. Note that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TAN and CO2 both occurred in the afternoon. The TAN production rates were in the range 0.06–0.44 mg kg?1 min?1 including both sampling cy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